《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0 15:47:54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该课的教学设计依然在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作文章。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伴随着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将学生带进了三国的时代,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对于小说的复述能转换人称,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曹操进兵,矛盾心理,还有杀杨修的经过,最后的结果厚葬杨修和班师还朝的经过,还有用第三人称方法,讲述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深化,对于小说的情节复述的很好。在介绍曹操的资料过程中,能用事实说话,用诗句体现他的多才,文学和政治,军事的才华,积累的很丰富,教师补充和提示曹操的故事,效果很好。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字作品的正确方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外在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在训练想像一个环节,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与杨修和曹操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时间有些短,没有充分展开,如果再给些时间,效果会更好。在认识人物,能抓住他具体的特征来把握,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三国演义》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感悟能力,养成自主快乐地品味文章语言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旨在训练学生运用插叙的手法来写人叙事。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执教者:张震雷

观察者:胡根林

课堂回放

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预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 ……此处隐藏17747个字……师用书。)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

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遗憾的是,由于本校条件受限,没有多媒体,否则,把三国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会更明显。)

《杨修之死》是初四上学期的课文,初四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稳的多。但由于有依赖,长此以往,他便不会努力去走,肌肉不发达,便学不会走路。到十八岁不撒手,他可能还走 不稳。尝试着在适当的时候松开手,松开手,让他自己走,他可能会跌交、磕破头,但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练习,他才能学会走路,并且,他会越来越发现:独立行走,其乐融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存在客观的纯粹的知识供学生去接受,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我进行,建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为学生参与任务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主体。

那么,教师就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细心钻研,认真探讨,急剧争辩,思维十分活跃,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

再者,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

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一、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认为,杨修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恃才放旷,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

杨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旷有关系,但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则大错特错。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陈琳曾替袁绍写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祢衡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骂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诸多文臣武将都曾是曹的敌人,操能用之。你说,曹操为何就单单容不下一个杨修呢?故言操嫉贤妒能难以立足。

其实,操杀杨修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一般来说,曹植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聪明单纯、备受迫害的形象,颇得后人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若胜了,谁知道是啥样啊。曹植也是个恃才放旷,不拘言行的主儿,他文才确实高,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评,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故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不死,一定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和曹植有所大动作,这样,曹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就不会稳定,甚至会给外人以机会,大权旁落绝不是没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终于作出决定,杀掉杨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巩固曹丕的地位和统治,保证国家的安危。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大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注定了杨修的一生必将以悲剧而收场。

因此还可以这样说,曹操杀杨修正是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坚决果断,铁拳钢腕的政治家的表现。曹操杀杨修的背后,或许有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这决不影响曹操的最终判决,优柔寡断、情重于理、妇人之仁、因小失大岂是曹操所为?

二、杨修之死的启示

在中国,为人处世应该韬光养晦,切忌锋芒毕露,即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亦当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其实,岂止是才智,官场政治更是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急流勇退,装傻假愚者往往可颐养天年,恃功而骄,功高震主又有几人善终?谦虚内敛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审人处世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根据生存的环境选择处世方式,这才是大不智,轻则难遂大志,郁郁一生,重则身首异处,祸及子孙。

杨修之死,实为明鉴。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