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0 16:07:09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1

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如文中“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句,它有着明显的拟人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悟到这一点呢?先请一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连续读三遍,然后留一点暗示,给一点启示:“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的时候,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第三次再读的时候呀,眼前看到的仿佛已经不是泉水,而是……什么呢?现在请你们也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形象来。”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顽皮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这就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句话,体会到了它的表达效果,这样岂不是既知道了“拟人”这个表达方法又进行了朗读训练。

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再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联系全文说说泉水对于鼎湖山的作用,然后有感而发:“是啊,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成为风景名胜,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滋润了大山上的草木,清泉养育了大山厂的人民。”学生就随即深情地朗读:“朦胧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蕴育出勃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说明学生从课文中读出弦外之音来——要珍惜水源。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他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方法,读成习惯。不光让学生在课内爱读,课外也爱读;不光爱读课本,也爱读其他读物;不光是在有人要求的情况下爱读,没人要求的时候也爱读;不光现在爱读,将来也爱读。那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2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此处隐藏11036个字……出这种美的,读读四句话,一块读读看。

生读四个排比句。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法写出泉声?

生:把泉声写细,写成乐器的声音。

师:具体说一说。

生:第一种把泉声比作小提琴。

师:这是在打比方。其他的三种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师: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把泉声写细了。还有什么方法?

生:排比句式。

师:排比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都是相似的。

生:每一句都有相同的地方。

师:排列的句式一样的。排列得很整齐,读起来感觉更好。

(分男女声读排比句,女生读那象,男生接后半句。)

师:用朗读读出各种声音的特点。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看。(师指名读)

师:读得多流利啊!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生:我建议小提琴的声音读得更轻更柔一些。

生:琵琶的声音读得更清脆一点。

指名读后全班分角色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全班读。

师:鼎湖山就像一只神奇的手,调弄出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课件出示第4句),请你读一读,然后写一写你的感受。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在联欢,在唱一支美妙的歌。

师:此刻——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美丽而宁静。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音乐的指挥官,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生:此刻我眼前的山泉象一幅美丽的画。

四、小结,交代任务

师:下一课我们将进一步研讨泉水与水、树的关系。我用作家谢大光的话结束本课。(师深情吟诵片断,课件同步出示。)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11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鼎湖山听泉》课后有这样一则问题“画出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完描写泉声的句子,再问学生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带给我的是小眼瞪大眼,眼神之中居然还有种让老师将答案和盘托出的期待。很快,学生们是如愿以偿。

我们班的学生在这里好好地运用了一把“惰性思维”,就是在一下子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干脆放弃思维,学生们运用的是淋漓尽致。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学生们早已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其实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总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这脑子就可能像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机器那样生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不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是根本不可能,而且我们又无法腾出相当的时间用以这方面的训练,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虽然是无奈,却也是实际。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不要告诉我说从基础练起,我左右不了别人。而我又必须从他们的手里接过学生,我怎么办?谁来告诉我!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12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因对泉声传神的描绘而成为文中的最精美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得“鱼”(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并学会去“渔”(运用方法分析此类文章)。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一、自己感。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作者精彩的描绘片段之前,我播放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并配以泉的各种姿态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空间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都听到了些什么,泉声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如果用比喻的手法,你会怎么比?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都能有所比较地说出泉声的不一样之处。

二、感作者所感。

这个环节我分两步走。

(1)听感。教学开始,我抓住“听”字,从繁体的“听”字入手,猜猜这个字念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古人造字的意思:听不仅要用耳,还要用心。通过上学生“听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文中作者把各种姿态下的泉声比做小提琴,弹拨,贝司和铜管发出的乐声,可学生并没听过这些声音,所以对于“轻柔”“清脆”“厚重”“雄浑”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这里我分别播放这些器乐的乐声,既让这些优美的音乐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使得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文字对泉声特点的准确把握。

(2)读感。读是一个深化理解的环节。朗读既能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解读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三、对比感。

谢大光把泉之声比作乐之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么乐之声怎么去表现呢?我把这段的内容简化为:那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看看作者是怎么以丰富的想象,准确的语言给我们表现泉声的。在这里先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比喻,从这些比喻中看出泉声有什么特点,并模拟该音乐变化的旋律。在此环节中大家的情绪都是十分兴奋,积极地摹拟着。课堂上一片乐声。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此时带给学生的是无以能说的感受。之后学生运用写景文章的方法学习《黄果树听瀑》,从而体会出写法。

以上教学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在反复听,品,读中体会对事物特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及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发现,感受,建构的实践过程。再加上本课教学成功地利用多媒体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感受。

但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让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今后的我还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

《《鼎湖山听泉》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